- 李晓婧;乔良;刘冉;姬龙涛;刘雅浩;张军海;
数字化时代需通过网络数据评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播现状与公众认知。该文以百度指数为表征工具,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最小二乘法、自相关系数、社会网络分析、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等方法,量化分析我国各省域国家级非遗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规律、动态变化趋势,系统探讨其空间关联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非遗项目呈现“东部数量优势、西部特色集聚”的空间分异格局,非遗网络关注度具有“市域集聚—省域随机”尺度效应,需建立多尺度保护体系推动非遗从数量保护转向价值传播。(2)非遗网络关注度时序变化具有多尺度周期性,2011—2019年稳定增长,2020年后在高位波动,关注度显著减少的项目数量多于增加的项目。(3)江苏、河南、广东等省域在关联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省域间关联虽紧密但存在层次性差异,非遗网络关注度具有区域相似性,存在文化认同与多样性维护的辩证关系。城市数字化传播和人口流动共同构成现代非遗传播的立体网络,形成文化资源与城市品牌协同(皖豫鄂等8省)、人口迁移与文化传播互促(赣鲁粤等5省)的差异化区域模式。(4)第一产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关注度入度和非遗数量对非遗网络关注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传统村落数量和平均海拔则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系数在各省域间呈现显著地域差异和局部依赖性。研究结果可为非遗保护政策的精准化制定及非遗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5期 v.41 58-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7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海朋;路鑫;崔恒;倪仡伶;
创业活动链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该文基于1990—2020年的新创企业数据,采用核密度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刻画河南县域创业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借助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并与以往创业活动研究进行对比。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河南省创业活动经历了起步发展、缓慢增长、快速成长、蓬勃发展和转型升级5个时期,整体迈入量质并重阶段。(2)河南省创业活动由郑州“单核驱动”转为郑洛“双核联动”,最后呈现“多中心集聚”的格局;以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为中心,具有良好创业资源的地区互相辐射,呈现高密度空间毗邻态势;而省域东部和南部受传统企业文化和商业模式影响,产业发展呈现路径依赖特征,创业活力不强。(3)技术资源、信息化程度及产业环境对河南创业活动均呈正向促进作用;受金融资源分配不均、人口众多且高素质人力资源相对匮乏等地域嵌入性特征影响,金融实力和人力资源对河南省创业活动未呈现大范围正向促进作用。通过差异化地域特征对比,可为丰富创业研究体系作出贡献,为后发地区借助创业活力赋能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2025年05期 v.41 69-7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5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馨怡;何建华;陈飞;
随着移动通讯对休闲生活的嵌入日益加深,网络社交媒体成为获取休闲空间情绪的重要数据来源。该文以长沙市主城区为例,借助EASYDL深度学习平台识别社交媒体文本的情绪倾向,分析休闲空间情绪的时空特征,并利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测定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研究发现:(1)融合情感词典与深度学习的模型精确率为95.28%,召回率为91.88%,F1值为90.53%,满足情绪倾向分析要求。(2)长沙市主城区休闲空间的情绪强度整体偏积极,积极类情绪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北部、东北部,而消极类情绪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南部,情绪强度由中心向四周呈现出“高—低—高”的圈层变化特征。(3)空间品质、区位优势、网络形象、认知偏好等因素共同塑造市民对休闲空间的感知与体验,其中,全局整合度、人口密度、休闲打卡地密度是影响情绪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准确把握市民在空间中的感受和需求进而提升城市空间的功能与品质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41 80-89+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6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欣;
物流服务在空间上的供需协调对城市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时空间行为分析理论,从需求集聚行为、供给消耗行为和供需关联偏好行为角度,对郑州市主城区2012—2022年物流服务的空间协调匹配状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郑州市人口集聚和城市热点区域的扩张形成了物流需求集聚,但需求增长在空间上并不均衡,核心城区和已形成产业规模的外围城市副中心的需求空间集聚形态较明显;(2)大规模集中分布的物流园区和仓储中心向外围城区迁移,而小规模快递点等物流要素分散分布,集中和分散配送的物流服务能力均有明显提升;(3)市区毛细路网的优化和外围快速路的贯通增强了物流服务供需关联的紧密性;(4)郑州市物流服务空间协调度在十年间有明显提升,但仍有部分新规划的城市副中心协调度较低,还需密切关注其需求增长情况,实现供需协调匹配。建议针对不同物流要素提供科学的选址建议和政策支持,应用新技术提升配送效率,从而建立高效的物流运营分配体系。
2025年05期 v.41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1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