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

  • 结合出租车OD流特征的城市犯罪时空分布预测

    张子皓 ;杜萍 ;刘涛 ;李朋朋 ;

    城市犯罪是危害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大社会问题,基于深度学习的已有犯罪预测研究鲜有考虑城市人口动态,难以实现精准预测。该文提出一种结合注意力机制的图卷积门控循环单元犯罪预测模型,同时考虑犯罪数据的近邻趋势特征、长期趋势特征及出租车流特征,并通过改进的时空特征通道注意力实现多特征数据的有效融合;在社区空间拓扑的基础上使用POI分布和社区间的出租车流共同表示社区间的相关关系,进而更全面地捕获犯罪在空间上的相互影响。基于美国芝加哥市犯罪数据集的实验结果表明,模型在盗窃犯罪预测的各项评价指标上均优于其他基线模型,且加入长期趋势特征和出租车流特征对盗窃犯罪预测结果提升显著;模型对伤害、刑事损坏及欺诈类犯罪的预测效果均较好,表明具备一定的泛化能力。

    2025年05期 v.41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1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社交媒体文本的地质灾害信息获取方法

    蔡俊昊;胡卓玮;王俊杰;

    大数据时代海量社交媒体文本中蕴含的灾害信息是防灾减灾研究和应用的重要资源。该文针对灾害信息学领域面临的涉灾数据获取困难及信息抽取精度受限等问题,以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种“数据获取—数据识别—信息抽取”的方法框架,实现涉灾信息数据的准确自动识别,并进一步提升灾害信息抽取精度,从而有效获取地质灾害信息。具体而言,在数据获取方面,通过主题爬虫与SimHash算法实现数据采集和去重清洗,解决数据冗余问题;在数据识别方面,选取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对微博灾害短文本进行自动分类识别,其分类精度(大于90%)优于其他分类器模型,能准确识别灾害短文本数据;在信息抽取方面,构建地质灾害领域实体识别语料库并引入预训练模型和对抗训练层对网络模型进行优化改进,设计基于RBC-ADV的灾害信息识别模型,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实体信息识别效果,实验表明,该模型在测试集上的表现优于当前主流模型。最后,为实现灾情信息的应用,针对地质灾害时空信息模糊性问题设计相应的推理补全方法予以解决,同时以“1·22云南镇雄山体滑坡”为实验案例,验证了RBC-ADV模型有效可行,能为灾害管理部门感知灾情信息、做出救援决策提供更全面的数据和信息支撑。

    2025年05期 v.41 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6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的公共文化场所空间分布与驱动机制研究——以福州中心城区为例

    邵笑北;储德平;骆炜楠;廖孟琦;汤舒婷;

    科学布局公共文化场所是提升人民精神生活品质、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该文以福州中心城区为例,运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DBSCAN聚类算法刻画公共文化场所空间分布特征,进而利用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探究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福州中心城区公共文化场所在空间形态上呈西北—东南走向,与福州空间发展方向一致;(2)福州中心城区公共文化场所总体呈现出多核并存的空间集聚格局,大部分集聚区位于鼓楼、台江两区;(3)各类公共文化场所的最大规模聚类均位于以鼓楼、台江、仓山为核心的主城区,在马尾、长乐等外围城区则形成小型组团,最大聚类与核密度估计的主要核心区有较好的一致性;(4)公共文化场所空间分布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交通区位、科技教育、旅游休闲和政府政策六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类因素形成“约束力—保障力—牵引力—支撑力—推动力”交互作用的驱动机制。

    2025年05期 v.41 19-3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8K]
    [下载次数: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遥感科学及其应用

  • 基于MambaRVS可微特征聚类的无监督遥感图像分类实验

    马建民;薛兴鹏;李玉清;

    卷积神经网络和Transformer解决了传统深度遥感图像分类算法特征提取能力和空间上下文建模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但前者受远程建模能力不足的限制,后者则受计算复杂性的阻碍。为减少对训练集的过度依赖和降低计算成本,该文提出一种结合MambaRVS网络的无监督遥感图像分类算法,构建一个端到端的可微特征聚类框架,该框架由特征提取器、分类器和用于可微聚类的argmax函数组成,特征提取器生成可微的深度特征将像素映射到聚类空间,利用可微操作动态分配标签,并通过反向传播联合优化特征提取与聚类过程实现兼顾特征相似性和空间连续性的无监督图像分割;同时,该算法引入包含特征相似性损失和空间连续性损失的损失函数,通过联合优化可微特征表示与聚类过程有效缓解了传统方法对人工特征选择和固定边界的依赖。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4个研究区的评估指标均优于现有算法,且消耗的计算时间和资源较少。

    2025年05期 v.41 3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9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多源遥感融合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水体时空演变及其气象驱动作用分析

    殷万玲;胡庆武;袁帅;艾明耀;张紫萍;唐文家;

    高原湖泊水体时空动态变化对区域生态安全至关重要。该文以青藏高原黄河源区扎陵湖和鄂陵湖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GEE集成1990—2024年多源遥感影像与气象数据,运用NDWI、MNDWI结合OTSU阈值法提取水体边界;其次,分析流域降水、气温、蒸散发量变化趋势及与湖泊面积的Pearson相关性,并利用CCM方法量化气象要素对湖泊面积的因果关系强度;最后,分析两湖岸线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扎陵湖和鄂陵湖面积变化历经收缩期(1990—2004年)、扩张期(2004—2010年)和稳定期(2010—2024年)3个阶段,面积谷值至峰值变化幅度分别为6.00%与12.48%;(2)空间上均呈现全域扩张态势,扎陵湖扩张集中在主湖区西、西北、东、东北方位以及东南相连的小湖区域,鄂陵湖则显著集中在西与西南方位;(3)两湖面积与降水量、蒸散发量、气温均呈显著正相关,CCM因果推断结果进一步证实三者对湖泊面积均存在正向驱动效应,其中降水占主导地位。该研究为揭示高原湖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提供了更具机理性的科学依据。

    2025年05期 v.41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0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06—2022年中国冰川景观空间特征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唐承财;江玲;

    冰川是高山寒区重要的生态系统与固体水资源,对维系区域水安全与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冰川景观正在发生快速演变,其保护与利用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该文基于2006—2022年多期遥感影像,选取斑块数、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平均形状指数等6类景观格局指标,定量揭示中国冰川景观空间格局的动态演化特征,同时,借助地理探测器系统评估纬度、海拔、年均降雨量、年均气温和地形起伏度的解释力。结果表明:2006—2022年中国冰川总面积减少12.6%,退缩幅度在2018—2022年最显著;斑块数量持续增加,最大斑块指数下降,景观形态日趋小型化、复杂化、碎片化,生态稳定性受到明显威胁;地形起伏度、海拔和年均气温是主导冰川景观空间格局的核心因子,验证了自然地理环境在冰川演化中的决定性作用。针对冰川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提出以科学保护、生态补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冰川生态旅游开发为支点的四位一体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结果在全国尺度上深化了对冰川景观格局演化机制的认识,为冰川生态系统保护和区域生态安全及冰雪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2025年05期 v.41 4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空间信息技术综合应用

  • 基于百度指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关注度研究

    李晓婧;乔良;刘冉;姬龙涛;刘雅浩;张军海;

    数字化时代需通过网络数据评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播现状与公众认知。该文以百度指数为表征工具,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最小二乘法、自相关系数、社会网络分析、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等方法,量化分析我国各省域国家级非遗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规律、动态变化趋势,系统探讨其空间关联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非遗项目呈现“东部数量优势、西部特色集聚”的空间分异格局,非遗网络关注度具有“市域集聚—省域随机”尺度效应,需建立多尺度保护体系推动非遗从数量保护转向价值传播。(2)非遗网络关注度时序变化具有多尺度周期性,2011—2019年稳定增长,2020年后在高位波动,关注度显著减少的项目数量多于增加的项目。(3)江苏、河南、广东等省域在关联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省域间关联虽紧密但存在层次性差异,非遗网络关注度具有区域相似性,存在文化认同与多样性维护的辩证关系。城市数字化传播和人口流动共同构成现代非遗传播的立体网络,形成文化资源与城市品牌协同(皖豫鄂等8省)、人口迁移与文化传播互促(赣鲁粤等5省)的差异化区域模式。(4)第一产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关注度入度和非遗数量对非遗网络关注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传统村落数量和平均海拔则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系数在各省域间呈现显著地域差异和局部依赖性。研究结果可为非遗保护政策的精准化制定及非遗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5期 v.41 58-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7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河南省县域创业活动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张海朋;路鑫;崔恒;倪仡伶;

    创业活动链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该文基于1990—2020年的新创企业数据,采用核密度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刻画河南县域创业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借助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并与以往创业活动研究进行对比。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河南省创业活动经历了起步发展、缓慢增长、快速成长、蓬勃发展和转型升级5个时期,整体迈入量质并重阶段。(2)河南省创业活动由郑州“单核驱动”转为郑洛“双核联动”,最后呈现“多中心集聚”的格局;以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为中心,具有良好创业资源的地区互相辐射,呈现高密度空间毗邻态势;而省域东部和南部受传统企业文化和商业模式影响,产业发展呈现路径依赖特征,创业活力不强。(3)技术资源、信息化程度及产业环境对河南创业活动均呈正向促进作用;受金融资源分配不均、人口众多且高素质人力资源相对匮乏等地域嵌入性特征影响,金融实力和人力资源对河南省创业活动未呈现大范围正向促进作用。通过差异化地域特征对比,可为丰富创业研究体系作出贡献,为后发地区借助创业活力赋能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2025年05期 v.41 69-7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5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休闲空间情绪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孙馨怡;何建华;陈飞;

    随着移动通讯对休闲生活的嵌入日益加深,网络社交媒体成为获取休闲空间情绪的重要数据来源。该文以长沙市主城区为例,借助EASYDL深度学习平台识别社交媒体文本的情绪倾向,分析休闲空间情绪的时空特征,并利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测定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研究发现:(1)融合情感词典与深度学习的模型精确率为95.28%,召回率为91.88%,F1值为90.53%,满足情绪倾向分析要求。(2)长沙市主城区休闲空间的情绪强度整体偏积极,积极类情绪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北部、东北部,而消极类情绪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南部,情绪强度由中心向四周呈现出“高—低—高”的圈层变化特征。(3)空间品质、区位优势、网络形象、认知偏好等因素共同塑造市民对休闲空间的感知与体验,其中,全局整合度、人口密度、休闲打卡地密度是影响情绪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准确把握市民在空间中的感受和需求进而提升城市空间的功能与品质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41 80-89+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6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城市物流服务时空间行为协调度分析——以郑州市主城区为例

    李欣;

    物流服务在空间上的供需协调对城市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时空间行为分析理论,从需求集聚行为、供给消耗行为和供需关联偏好行为角度,对郑州市主城区2012—2022年物流服务的空间协调匹配状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郑州市人口集聚和城市热点区域的扩张形成了物流需求集聚,但需求增长在空间上并不均衡,核心城区和已形成产业规模的外围城市副中心的需求空间集聚形态较明显;(2)大规模集中分布的物流园区和仓储中心向外围城区迁移,而小规模快递点等物流要素分散分布,集中和分散配送的物流服务能力均有明显提升;(3)市区毛细路网的优化和外围快速路的贯通增强了物流服务供需关联的紧密性;(4)郑州市物流服务空间协调度在十年间有明显提升,但仍有部分新规划的城市副中心协调度较低,还需密切关注其需求增长情况,实现供需协调匹配。建议针对不同物流要素提供科学的选址建议和政策支持,应用新技术提升配送效率,从而建立高效的物流运营分配体系。

    2025年05期 v.41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1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自然地理与国土资源

  • 河北省耕地多功能对耕地非粮化的敏感度研究

    田凤雅;刘超;张胜海;丁小燕;

    发挥耕地多功能性、治理耕地非粮化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河北省地市单元统计数据,采用敏感度模型测算并分析河北省耕地多功能对耕地非粮化率变化的敏感度。结果表明:2010—2022年河北省耕地的粮食生产、社会保障、生态服务各项功能呈波动性增长,空间布局相对稳定;研究期内耕地非粮化率由29.2%降至22.9%,非粮化程度逐年降低,耕地多功能对耕地非粮化变化呈现敏感范围扩大、敏感度降低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区域耕地非粮化治理和多功能统筹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2025年05期 v.41 98-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5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东省地理标志农产品与休闲农业空间错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王新越;李洁淳;

    地理标志农产品与休闲农业融合是农文旅融合的重要形式,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该文在分析地理标志农产品与休闲农业融合发展机理的基础上,采用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模型、地理探测器识别山东省地理标志农产品与休闲农业分布的空间错位格局、错位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2—2022年山东省地理标志农产品与休闲农业空间错位特征显著,地理标志农产品重心随时间波动变化,休闲农业重心稳步向西推进。(2)空间错位强度存在地区差异性,地理标志农产品优势分布区域集中在胶东半岛片区,休闲农业优势分布区域则位于鲁西与鲁北片区,各城市主要表现为严重失调型、同步滞后型和优质协调型3种错位类型。(3)地理标志农产品与休闲农业空间错位具有多因性,旅游资源是影响空间错位的主要因素,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是次要因素。研究结果有助于明晰地理标志农产品与休闲农业的融合机理及空间分布关系,可为塑造新时代农文旅融合新业态、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5期 v.41 10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0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播期调整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关键燕麦区的水足迹影响

    王志伟;柏会子;周海涛;张新军;黄鑫亮;鲁军景;左璐;郭风华;唐建昭;

    北方农牧交错带水资源短缺,揭示播期调整对不同水分条件燕麦水足迹的影响对缓解当地水资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选择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站点开展燕麦水氮耦合大田试验,基于大田试验建立的基础数据库校正APSIM-Oat模型,利用APSIM-Oat模型在区域尺度上设置雨养和灌溉两种水分情景以及早播(4月15日)、中播(5月5日)和晚播(5月25日)3个播期,分析播期调整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燕麦水足迹的影响。结果表明:(1)北方农牧交错带雨养燕麦早播、中播和晚播产量分别为1 690kg·hm~(-2)、1 980kg·hm~(-2)和1 460kg·hm~(-2),灌溉燕麦产量分别为2 740kg·hm~(-2)、2 650kg·hm~(-2)和2 440kg·hm~(-2)。(2)不同水分条件下燕麦生育期耗水量具有一定保守性,雨养、灌溉条件下不同播期燕麦耗水量分别为258~390mm、257~474mm。(3)调整播期能显著降低燕麦水足迹,雨养条件下早播、中播和晚播燕麦水足迹分别为-74m~3·t~(-1)、-108m~3·t~(-1)和-200m~3·t~(-1),不同播期情景下水足迹均为东部地区较高;灌溉条件下早播、中播和晚播燕麦水足迹分别为392m~3·t~(-1)、411m~3·t~(-1)和443m~3·t~(-1),不同播期情景下水足迹均为中部地区较低。研究结果可为当地燕麦生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5期 v.41 115-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9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地理与旅游环境

  • 长江中游城市群物流网络结构及其经济效应研究

    周欢;李家乐;陈洪业;谭辉;

    综合运用修正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2009—202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物流质量及联系网络的演变特征,并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其网络结构对经济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物流质量与物流联系空间格局特征相吻合,均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态势,空间极化现象显著。(2)城市群物流整体网络密度、效率和等级度均较低,网络传递性也呈下降趋势,城市间物流联系频率低,网络整合度有待深化。(3)个体网络空间格局表现为“核心—边缘”分布特征,三大省会城市虹吸效应明显,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足,鄂赣两省城市在网络中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而湖南省多数城市则扮演“边缘行动者”角色。(4)从经济效应分析看,度数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的提升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中间中心度的提升反而会抑制区域经济的发展;此外,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及信息基础设施等因素均对经济发展产生负效应,这可能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物流发展空间不均衡现状有关。

    2025年05期 v.41 12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7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旅游生态安全时空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李智慧;靳诚;魏俊伟;徐丽萍;

    旅游生态安全关乎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之间的和谐共生,是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该文基于熵值法、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及地理探测器分析2005—2021年中国旅游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中国旅游生态安全指数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尤其在2005—2019年增长显著,受新冠疫情的冲击,2020—2021年旅游生态安全指数短暂下滑。(2)研究期内中国旅游生态安全呈现出“北低南高、东高西低”的地域特征,且集聚效应不断增强,H-H型和L-L型成为旅游生态安全空间集聚的主要形式,并呈现出优化趋势。(3)旅游发展水平与环境治理力度是影响中国旅游生态安全的核心因素,旅游负荷水平、旅游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及城镇化水平为次级影响因素;各因素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特别是旅游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旅游产业结构之间以及环境治理力度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交互作用较显著。最后,针对性提出旅游生态安全发展建议,旨在促进中国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旅游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025年05期 v.41 13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5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绿色科技创新对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来自中国30个省域的证据

    王凯;杨秋平;关锐;甘畅;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目标下,绿色科技创新作为助推旅游业低碳转型的核心动力,对提升旅游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基于2001—2020年中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在测度绿色科技创新水平与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基础上,引入双固定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探究绿色科技创新对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中国省域旅游业碳排放效率总体上呈现波动增长趋势,但距最佳前沿生产面仍存在35.4%的差距,多数省域的旅游业投入产出比仍处于失衡状态;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增长速度呈现自西向东递减的地理分异特征。(2)绿色科技创新能显著提高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在东部省域、高经济发展水平省域和高环境规制省域,绿色科技创新的碳减排效应更显著。(3)研发投入、人力资本与市场化水平均能正向调节绿色科技创新对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

    2025年05期 v.41 143-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0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森林康养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制

    吴志才;肖可欣;谢佳亮;

    森林康养旅游在解决健康与自然脱节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路径。该文基于Python爬虫技术抓取新浪微博“森林康养旅游”话题数据,采用微博传播指数BCI、季节性强度指数、地理集中度指数和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等分析2011—2023年中国31省域森林康养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发现:(1)研究期内中国森林康养旅游网络关注度总体呈持续增长态势,月度峰值分布与节假日的时间段相对应且季节性差异显著。(2)东部和中部地区森林康养旅游网络关注度较高,而西部地区较低,三大地区内部差异明显。(3)自然资源禀赋和网络普及程度是森林康养旅游网络关注度较重要的驱动力,人口基数和旅游需求强度次之;经济人口优势与自然资源禀赋、旅游服务设施存在强关联性,并出现以自然资源禀赋为基础的多因素联动效应。

    2025年05期 v.41 152-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6K]
    [下载次数: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