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39 | 453 | 198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该文综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状况,阐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定性、定量研究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途径3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该研究领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及研究重点进行展望。
Abstract:One of the most headachy problems that have aroused the extensive attentions of researchers,planner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is the coexistence of the vast farmland occupation and the serious waste of urban land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economy boom and rapid urbanization.With lot's of literatures,the authors giv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progress in the studies of the intensified urban land use (IULU) mainly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ngles: qualitative studies,quantificational studies and methods of approaching intensified land use.Firstly,in the category of qualitative studies,the authors summarize the ideas in this research field around three points,that is,the concept and meanings of the IULU,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necessary for the IULU,and the relative theoretical studies in the IULU.Secondly,in the quantificational study category,the authors examine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studies of IULU evalu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the methods,the index systems,and the techniqu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Thirdly,from the problem-solving angle,the authors make a useful contribution by sorting the suggestions of the literatures,based on their emphasis,into four channels: laws and stages of urbanization,market force mechanism,governmental macro-regulation mechanism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principle.At the end,some suggestions and elicitations for reference to the related researches in China are put forward.
[1] 谢正峰.浅议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利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4):31-32.
[2] 陶志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5):1-5.
[3] 何芳,吴正训.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与分析[J].国土经济,2002(3):35-37.
[4] 赵鹏军,彭建.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资源科学,2001,23(5):23-27.
[5] 吴旭芬,孙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问题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2):17-21.
[6] 马克伟.土地大辞典[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1.838-839.
[7] 肖梦.城市微观宏观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3.
[8] 丘金峰.房地产法辞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61.
[9] 宋春华.房地产大辞典[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3.46.
[10] 成舜,白冰冰,李兰维,等.包头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宏观评价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2(3):271-277.
[11] 陈莹,刘康,郑伟元,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应用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2,16(4):26-29.
[12] 何芳,魏静.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J].理论探讨,2001(3):24-26.
[13] 甄江红,成舜,郭永昌,等.包头市工业用地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初步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2):250-253.
[14] 龚义,吴小平,欧阳安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界定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浙江国土资源,2002(1):46-49.
[15] 邹玉川.靠中国的地养中国人:关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新思考[N].中国土地报,1996-06-25.
[16] 李元.生存与发展:中国保护耕地问题的研究与思考[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7.
[17] 许树辉.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3):67-69.
[18] 何伟,叶晓峰.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现状透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0(6):43-44.
[19] 刘定惠,谭术魁,朱超洪.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对策探讨[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5(4):356-359.
[20] 刘伯恩.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措施[J].国土资源,2003(2):25-27.
[21] 陈书荣,曾华.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J].城乡建设,2000(8):28-29.
[22] 郑顺平.土地集约利用的关键手段———城市新区土地开发综合分析[J].规划师,2003,19(10):41-44
[23] 王筱明,吴泉源.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51):36-37.
[24] 孙本良.发挥政府调控职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面面观[J].理论探讨,2003(11):33.
[25] 邵华,徐国彬,张晋丽.浅议中国城市土地的集约化利用[J].资源科学,1999(3):59-62.
[26] 许丹艳,曲福田,刘向南.基于沿江开发产业发展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3):37-40.
[27] 黄贤金.长三角土地之忧[J].中国改革,2004(5):62-64.
[28] 王筱明,吴泉源.城市化建设与土地集约利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52):5-6.
[29] 周永康.内涵挖掘,集约土地———在全国土地集约利用市长研讨班上的总结讲话(摘要)[J].中国土地,1999(12):5-9.
[30] 刘卫东,袁华宝.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策略的转变[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0(2):56-61.
[31] 张华,鹿爱莉.试论城市化建设与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关系[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1999,21(2):33-35.
[32] 董黎明,袁利平.集约利用土地———21世纪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的重大方向[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5):6-8.
[33] 刘峰.积极推进城市化与土地使用集约化[J].宁夏社会科学,1999(4):45-49.
[34] 潘琦,王丽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置换[J].中国土地科学,1996,10(2):1-4.
[35] 李元.集约利用土地,不断提高城市土地运营水平[J].中国土地,2003(12):11-14.
[36] 华伟,赵芳.都市扩张与土地资源利用集约化———关于上海市城市发展模式的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7(3):193-197.
[37]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20-124.
[38] 理查得T伊利,爱德华W莫尔豪斯.腾维藻(译).土地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66.
[39] 埃比尼泽·霍华德.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情报所,1987.
[40] 伊利尔·沙里宁.顾启源(译).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41] 罗鸿铭.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化配置模式与利用策略选择[J].现代财经,2004,24(7):22-25.
[42] 徐巨洲.现实主义的城市土地利用与发展观[J].城市规划,1999,23(1):9-13.
[43] 徐银良,胡宁.山东省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9(1):68-71.
[44] 王宝铭.城乡土地评价[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45] 查志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浙江统计,2002(4):9-11.
[46] 白冰冰,成舜,李兰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宏观评价探讨———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5(1):83-88.
[47] 国土资源部.城市土地价格调查与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实施方案[S].2001.
[48] 章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的设计与实现[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0(增刊):111-116.
[49] 张丽琴.城市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19(5):278-280.
[50] 薛俊菲,邱道持,卫欣,等.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探讨———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4):46-50.
[51] 叶,李江风,季翔.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途径[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2):108-110.
[52] 乔伟峰,孙在宏.GIS辅助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方法研究———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J].国土资源管理,2004(1):34-37.
[53] 高佩华,高秋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东北测绘,2003,26(2):49-51
[54] 章其祥,孙在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J].测试技术学报,2003,17(4):346-349.
[55] 章其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信息系统研究[J].2003,26(3):30-32.
[56] 张永良,包纪祥.城市土地利用立体化模式初探[J].城市开发,1997(7):28-29.
[57] 朱荣勤,杨兴权.土地的集约化利用[J].国土经济,1996(4):55-58.
[58] 陈沛其.城市土地的产权制度创新与利用方式转变[J].浙江社会科学,1996(6):52-55.
[59] 刘咏梅,朱选定,曹明明.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初探———以西安市大庆路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5):545-548.
[60] 陈纬.大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方法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1996,10(6):32-33.
[61] 陆克菲.城市化与郊区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2-76.
[62] 汤进华,李晖.湖南省城市土地集约使用与耕地保护的关联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4,25(3):94-97.
[63] 张京祥.城市土地集约使用条件下规划思维的变革[J].城市规划,1998(2):26-27.
[64] 吴斌.城市发展中土地供应调查控制机制初探[N].中国房地产导报,2003-05-12.
[65] 王秀兰,董捷.论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运作机制[J].理论月刊,2001(1):40-41.
[66] 陈志辉,祝甲山.浅议城市土地利用及其评价[J].城市问题,2002(6):62-63.
[67] 白云升,幸强国,朱明仓.小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理念[J].国土经济,2002(4):11-13.
[68] 李超,张凤荣,宋乃平,等.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若干问题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2):52-55.
[69] GUALINIE.袁媛(译).多样化集约式土地使用政策的制度构建———在大都市高度分化环境中的协调行动[J].国外城市规划,2002(6):4-12.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F293.2
引用信息:
[1]毛蒋兴,闫小培,王爱民,李响,钱紫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述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02):48-52+57.
基金信息: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40978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07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