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gaojisousuo advsearchresultpage gaojisousuocharts
标题 关键词
作者 作者单位
通讯作者 基金
DOI 栏目
摘要
时间范围 -
重 置 检 索   简单检索

文献

排序: 时间 相关度 下载频次 被引频次
空间信息技术综合应用

基于百度指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关注度研究

李晓婧;乔良;刘冉;姬龙涛;刘雅浩;张军海;

数字化时代需通过网络数据评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播现状与公众认知。该文以百度指数为表征工具,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最小二乘法、自相关系数、社会网络分析、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等方法,量化分析我国各省域国家级非遗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规律、动态变化趋势,系统探讨其空间关联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非遗项目呈现“东部数量优势、西部特色集聚”的空间分异格局,非遗网络关注度具有“市域集聚—省域随机”尺度效应,需建立多尺度保护体系推动非遗从数量保护转向价值传播。(2)非遗网络关注度时序变化具有多尺度周期性,2011—2019年稳定增长,2020年后在高位波动,关注度显著减少的项目数量多于增加的项目。(3)江苏、河南、广东等省域在关联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省域间关联虽紧密但存在层次性差异,非遗网络关注度具有区域相似性,存在文化认同与多样性维护的辩证关系。城市数字化传播和人口流动共同构成现代非遗传播的立体网络,形成文化资源与城市品牌协同(皖豫鄂等8省)、人口迁移与文化传播互促(赣鲁粤等5省)的差异化区域模式。(4)第一产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关注度入度和非遗数量对非遗网络关注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传统村落数量和平均海拔则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系数在各省域间呈现显著地域差异和局部依赖性。研究结果可为非遗保护政策的精准化制定及非遗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2025 年 05 期 v.4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非物质文化场域与文化边际推演模型研究”(42071188)
[下载次数: 511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经济地理与旅游环境

中国森林康养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制

吴志才;肖可欣;谢佳亮;

森林康养旅游在解决健康与自然脱节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路径。该文基于Python爬虫技术抓取新浪微博“森林康养旅游”话题数据,采用微博传播指数BCI、季节性强度指数、地理集中度指数和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等分析2011—2023年中国31省域森林康养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发现:(1)研究期内中国森林康养旅游网络关注度总体呈持续增长态势,月度峰值分布与节假日的时间段相对应且季节性差异显著。(2)东部和中部地区森林康养旅游网络关注度较高,而西部地区较低,三大地区内部差异明显。(3)自然资源禀赋和网络普及程度是森林康养旅游网络关注度较重要的驱动力,人口基数和旅游需求强度次之;经济人口优势与自然资源禀赋、旅游服务设施存在强关联性,并出现以自然资源禀赋为基础的多因素联动效应。

2025 年 05 期 v.41 ;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2022年度特别委托项目“数字赋能乡村振兴需求与技术协同创新研究”(GD22TWCXGC05);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广州高标准建设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研究”(2022GZYB33)
[下载次数: 572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遥感科学及其应用

基于多源遥感融合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水体时空演变及其气象驱动作用分析

殷万玲;胡庆武;袁帅;艾明耀;张紫萍;唐文家;

高原湖泊水体时空动态变化对区域生态安全至关重要。该文以青藏高原黄河源区扎陵湖和鄂陵湖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GEE集成1990—2024年多源遥感影像与气象数据,运用NDWI、MNDWI结合OTSU阈值法提取水体边界;其次,分析流域降水、气温、蒸散发量变化趋势及与湖泊面积的Pearson相关性,并利用CCM方法量化气象要素对湖泊面积的因果关系强度;最后,分析两湖岸线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扎陵湖和鄂陵湖面积变化历经收缩期(1990—2004年)、扩张期(2004—2010年)和稳定期(2010—2024年)3个阶段,面积谷值至峰值变化幅度分别为6.00%与12.48%;(2)空间上均呈现全域扩张态势,扎陵湖扩张集中在主湖区西、西北、东、东北方位以及东南相连的小湖区域,鄂陵湖则显著集中在西与西南方位;(3)两湖面积与降水量、蒸散发量、气温均呈显著正相关,CCM因果推断结果进一步证实三者对湖泊面积均存在正向驱动效应,其中降水占主导地位。该研究为揭示高原湖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提供了更具机理性的科学依据。

2025 年 05 期 v.41 ;
[下载次数: 169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35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2006—2022年中国冰川景观空间特征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唐承财;江玲;

冰川是高山寒区重要的生态系统与固体水资源,对维系区域水安全与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冰川景观正在发生快速演变,其保护与利用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该文基于2006—2022年多期遥感影像,选取斑块数、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平均形状指数等6类景观格局指标,定量揭示中国冰川景观空间格局的动态演化特征,同时,借助地理探测器系统评估纬度、海拔、年均降雨量、年均气温和地形起伏度的解释力。结果表明:2006—2022年中国冰川总面积减少12.6%,退缩幅度在2018—2022年最显著;斑块数量持续增加,最大斑块指数下降,景观形态日趋小型化、复杂化、碎片化,生态稳定性受到明显威胁;地形起伏度、海拔和年均气温是主导冰川景观空间格局的核心因子,验证了自然地理环境在冰川演化中的决定性作用。针对冰川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提出以科学保护、生态补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冰川生态旅游开发为支点的四位一体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结果在全国尺度上深化了对冰川景观格局演化机制的认识,为冰川生态系统保护和区域生态安全及冰雪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2025 年 05 期 v.4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471284、42071199)
[下载次数: 231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34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空间信息技术综合应用

河南省县域创业活动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张海朋;路鑫;崔恒;倪仡伶;

创业活动链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该文基于1990—2020年的新创企业数据,采用核密度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刻画河南县域创业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借助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并与以往创业活动研究进行对比。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河南省创业活动经历了起步发展、缓慢增长、快速成长、蓬勃发展和转型升级5个时期,整体迈入量质并重阶段。(2)河南省创业活动由郑州“单核驱动”转为郑洛“双核联动”,最后呈现“多中心集聚”的格局;以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为中心,具有良好创业资源的地区互相辐射,呈现高密度空间毗邻态势;而省域东部和南部受传统企业文化和商业模式影响,产业发展呈现路径依赖特征,创业活力不强。(3)技术资源、信息化程度及产业环境对河南创业活动均呈正向促进作用;受金融资源分配不均、人口众多且高素质人力资源相对匮乏等地域嵌入性特征影响,金融实力和人力资源对河南省创业活动未呈现大范围正向促进作用。通过差异化地域特征对比,可为丰富创业研究体系作出贡献,为后发地区借助创业活力赋能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2025 年 05 期 v.41 ;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42400411176); 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24B170003);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2023CJJ130)
[下载次数: 300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

基于社交媒体文本的地质灾害信息获取方法

蔡俊昊;胡卓玮;王俊杰;

大数据时代海量社交媒体文本中蕴含的灾害信息是防灾减灾研究和应用的重要资源。该文针对灾害信息学领域面临的涉灾数据获取困难及信息抽取精度受限等问题,以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种“数据获取—数据识别—信息抽取”的方法框架,实现涉灾信息数据的准确自动识别,并进一步提升灾害信息抽取精度,从而有效获取地质灾害信息。具体而言,在数据获取方面,通过主题爬虫与SimHash算法实现数据采集和去重清洗,解决数据冗余问题;在数据识别方面,选取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对微博灾害短文本进行自动分类识别,其分类精度(大于90%)优于其他分类器模型,能准确识别灾害短文本数据;在信息抽取方面,构建地质灾害领域实体识别语料库并引入预训练模型和对抗训练层对网络模型进行优化改进,设计基于RBC-ADV的灾害信息识别模型,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实体信息识别效果,实验表明,该模型在测试集上的表现优于当前主流模型。最后,为实现灾情信息的应用,针对地质灾害时空信息模糊性问题设计相应的推理补全方法予以解决,同时以“1·22云南镇雄山体滑坡”为实验案例,验证了RBC-ADV模型有效可行,能为灾害管理部门感知灾情信息、做出救援决策提供更全面的数据和信息支撑。

2025 年 05 期 v.41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YFF1303703)
[下载次数: 111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43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基于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的公共文化场所空间分布与驱动机制研究——以福州中心城区为例

邵笑北;储德平;骆炜楠;廖孟琦;汤舒婷;

科学布局公共文化场所是提升人民精神生活品质、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该文以福州中心城区为例,运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DBSCAN聚类算法刻画公共文化场所空间分布特征,进而利用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探究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福州中心城区公共文化场所在空间形态上呈西北—东南走向,与福州空间发展方向一致;(2)福州中心城区公共文化场所总体呈现出多核并存的空间集聚格局,大部分集聚区位于鼓楼、台江两区;(3)各类公共文化场所的最大规模聚类均位于以鼓楼、台江、仓山为核心的主城区,在马尾、长乐等外围城区则形成小型组团,最大聚类与核密度估计的主要核心区有较好的一致性;(4)公共文化场所空间分布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交通区位、科技教育、旅游休闲和政府政策六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类因素形成“约束力—保障力—牵引力—支撑力—推动力”交互作用的驱动机制。

2025 年 05 期 v.41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3BZZ065); 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cxxl-2025373)
[下载次数: 537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37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自然地理与国土资源

播期调整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关键燕麦区的水足迹影响

王志伟;柏会子;周海涛;张新军;黄鑫亮;鲁军景;左璐;郭风华;唐建昭;

北方农牧交错带水资源短缺,揭示播期调整对不同水分条件燕麦水足迹的影响对缓解当地水资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选择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站点开展燕麦水氮耦合大田试验,基于大田试验建立的基础数据库校正APSIM-Oat模型,利用APSIM-Oat模型在区域尺度上设置雨养和灌溉两种水分情景以及早播(4月15日)、中播(5月5日)和晚播(5月25日)3个播期,分析播期调整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燕麦水足迹的影响。结果表明:(1)北方农牧交错带雨养燕麦早播、中播和晚播产量分别为1 690kg·hm~(-2)、1 980kg·hm~(-2)和1 460kg·hm~(-2),灌溉燕麦产量分别为2 740kg·hm~(-2)、2 650kg·hm~(-2)和2 440kg·hm~(-2)。(2)不同水分条件下燕麦生育期耗水量具有一定保守性,雨养、灌溉条件下不同播期燕麦耗水量分别为258~390mm、257~474mm。(3)调整播期能显著降低燕麦水足迹,雨养条件下早播、中播和晚播燕麦水足迹分别为-74m~3·t~(-1)、-108m~3·t~(-1)和-200m~3·t~(-1),不同播期情景下水足迹均为东部地区较高;灌溉条件下早播、中播和晚播燕麦水足迹分别为392m~3·t~(-1)、411m~3·t~(-1)和443m~3·t~(-1),不同播期情景下水足迹均为中部地区较低。研究结果可为当地燕麦生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2025 年 05 期 v.41 ; 河北省科学院科技计划项目(2023PF04-1)
[下载次数: 62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经济地理与旅游环境

中国旅游生态安全时空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李智慧;靳诚;魏俊伟;徐丽萍;

旅游生态安全关乎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之间的和谐共生,是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该文基于熵值法、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及地理探测器分析2005—2021年中国旅游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中国旅游生态安全指数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尤其在2005—2019年增长显著,受新冠疫情的冲击,2020—2021年旅游生态安全指数短暂下滑。(2)研究期内中国旅游生态安全呈现出“北低南高、东高西低”的地域特征,且集聚效应不断增强,H-H型和L-L型成为旅游生态安全空间集聚的主要形式,并呈现出优化趋势。(3)旅游发展水平与环境治理力度是影响中国旅游生态安全的核心因素,旅游负荷水平、旅游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及城镇化水平为次级影响因素;各因素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特别是旅游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旅游产业结构之间以及环境治理力度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交互作用较显著。最后,针对性提出旅游生态安全发展建议,旨在促进中国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旅游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025 年 05 期 v.41 ; 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23CJY048)
[下载次数: 108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空间信息技术综合应用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休闲空间情绪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孙馨怡;何建华;陈飞;

随着移动通讯对休闲生活的嵌入日益加深,网络社交媒体成为获取休闲空间情绪的重要数据来源。该文以长沙市主城区为例,借助EASYDL深度学习平台识别社交媒体文本的情绪倾向,分析休闲空间情绪的时空特征,并利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测定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研究发现:(1)融合情感词典与深度学习的模型精确率为95.28%,召回率为91.88%,F1值为90.53%,满足情绪倾向分析要求。(2)长沙市主城区休闲空间的情绪强度整体偏积极,积极类情绪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北部、东北部,而消极类情绪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南部,情绪强度由中心向四周呈现出“高—低—高”的圈层变化特征。(3)空间品质、区位优势、网络形象、认知偏好等因素共同塑造市民对休闲空间的感知与体验,其中,全局整合度、人口密度、休闲打卡地密度是影响情绪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准确把握市民在空间中的感受和需求进而提升城市空间的功能与品质提供参考。

2025 年 05 期 v.4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17126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2293271); 广州市资源规划和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中心项目(2023B04J0301、2023B04J0326)
[下载次数: 54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1 2 3 4 5 6 7 8 .... 下一页 尾页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